从农耕园的命名,我品到诗经故事
2023/6/23 来源:不详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323/4359113.html
看到“军旅农耕”四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我想起了老歌《南泥湾》,想起了“三五九旅是模范”这句词儿。我还想起了古代军队战时打仗,闲时屯垦的历史。
没有任何准备,我走进了一个原生态意味特别浓厚的农庄,名字就叫“军旅农耕”。这是一个县级市的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门口的牌子,和一辆打广告的报废坦克,让这家农庄与军人,有了密切的联系。
希望的田野里面不小,却一点看不出好好装修的痕迹:一座“桃花坞”小桥,对面是遍植桃树的袖珍小岛。时令稍稍晚了点,否则能看到枝头累累的果实,或者春天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绚烂。与小岛相对,是一个真正的农场。里面种满了庄稼。
我走到农场的深处,毛豆正向着黄豆转换,大部分发黄,间有少许青绿。一畦韭菜,是菜场看不到的细溜溜品种,俗称的“土韭菜”。土韭菜味道浓郁,现在很难吃到。韭菜长得很好,像林黛玉“颂圣诗”里写的那样:“一畦春韭绿”。其实农庄外面的水稻已经泛黄,对应了诗中另一句:“十里稻花香”。《红楼梦》里的稻香村,怎么做都带了人工的痕迹。这里,却是纯纯的自然。
韭菜是我喜欢的蔬菜。我流连地看了又看。旁边是一畦香葱。葱韭,过去属辛香类食品,大多数为调料。在辣椒、胡椒等调味品没有传入中国时,这些是最好的兼有食用功能的调味品。后来我转到水边,看到了红蓼。红蓼与茱萸,是古人的辣椒。在农场转转,自以为返璞归真的生活,其实不难,只不过不愿意回归而已。
农场还有很多蔬菜。既有结满荚的秋葵,也有挂到地面的茄子。山芋的藤,爬到路边。芝麻的高,想与天比试。大棚内的萝卜,还没有长大。小小的丝瓜,不顾秋风还在努力。不多见的芋头,叶子肥硕。稻草人在守护庄稼,拖拉机头表现了农业现代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场小园子,自给自足没问题。
诗经里的龙游离开农场继续往里,是这里的主建筑。房屋很简单,一溜平房。看得出来这里不缺土地缺银子。里面有大锅大灶,外面叫老兵土菜官。山脊上是招牌:“军旅农耕”两旁,配了丰收的谷堆图案,上边,是个牵了老牛的人。一人一牛,是站是走,凭想象。
屋子右前方,隔一片草地,有个鱼塘。鱼塘不太大,有个增氧机正在欢叫。草地上简单做了几个小雕塑,熊大熊二坐在跷跷板上。
鱼塘可以钓鱼,所以做了个小船坞似的钓台。“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哈哈!过鱼塘,一个象征性的门,门首挂了“作战区”三个字。这是与老兵相联系的地方?阡陌荒野里,几垛谷仓,诠释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空地上的训练场所,是为了“战时能战”!
白露的芦苇已经开花,距离“为霜”还有时日。一场秋雨,打尽了秋老虎的气焰,气温仿佛坐了过山车一样下行。荷塘里,少了荷花的清水芙蓉,荷叶也呈现了疲态。最奇怪的一处,不知什么虫子,将上好的荷叶,吃得只剩下脉络。这也不错,大自然的行为艺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是《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的一句。那时的荷花,与这里一样美吗?应该是。根据考古发现,几千年前古墓里出土的古莲子,已经种植成功。
作战区里的谷垛这段时间,班公湖边,时常有令人不快的消息。在现代化战争成为主趋势的今天,我们驻守在那里的军人,却用着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他们克制着,为了和平的隐忍。什么是冷兵器?中国最早的一首诗这样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秉承了这首诗的风格,用三百首篇章,既记录了战争,也记录了农耕。
水边,芦苇在风中摇曳,红蓼在水边照影。《诗经》中,红蓼被称为游龙。生长中的红蓼,枝叶放纵,无拘无束。同样在《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写道:“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作者用桥松对比红蓼,责骂自己遇人不淑。
军旅农耕,是来自古老诗词的灵感吗?转悠到一块小小地方,春天百般受宠的艾草,青绿幼嫩,自由自在。青团是属于清明的食品。错过了季节的艾草,失去了用武之地,却不是徐娘半老。我伸手掐了一叶,放在鼻下。艾草特有的香味,瞬间袭来。过季,是他人的感觉。艾草没有。它认真地活着,为了生命,为了尊严。
转了一圈,看到鱼塘边有了垂钓者。不管钓鱼者是为了“钓鱼之乐”,还是期待有朝一日发挥自身的光和热,钓鱼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活动。
蒹葭未苍苍“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个被寄予希望的退役军人创业园,有良好的创意,也有用武的场所。结合了军旅,融进了希望,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