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毛豆的数学启蒙史,充满着血与泪的教训
2022/5/5 来源:不详(此篇较长,请在生活中逐渐体会)
说起来我给毛豆的数学启蒙史,充满着血与泪的教训。。。我给毛豆的数学启蒙史,充满着血与泪的教训。。。?一开始,我拿一个小板凳正襟危坐在桌边,让他专心看我,再拿一本教材指给他,指望他能听进去,结果他没有2分钟就走神了。姥姥过来瞅瞅,说:“亏得他坚持得了2分钟,如果是我半分钟都做不住。你这数学书太枯燥了。”痛定思痛,这数学还是得回到生活中教啊!给孩子数学启蒙,千万不要像我们上数学课一样,郑重其事的坐下来,看两眼书,就指望孩子更跟你数下来。比如我在启蒙毛豆从1数到的时候,就走了弯路。我严肃对他说:“试试,从1数到.”他能数是能数,但是专注力终于在数到49的时候飞到了爪哇国。“49、50……妈妈,我想吃零食!”于是,为了把他的专注力和数数能力一起锻炼,我让他做这样的练习。我对他说:“看,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如果你把1到按照顺序连起来,就会发现澳大利亚的轮廓。”(因为图很大,所以我做成了竖版,大家感受一下)这游戏一下子让他来了兴趣。他手握笔,眼追数,心定住,手-眼-目标三者合一。
我大喜:这不就是视动能力的练习吗?所谓视动能力,就是眼睛看到什么,手里能跟着画出来。视动能力不好的孩子,将来绘画、体育、击球等都会有困难。我眼看着他从1连到2,到3,到4,一直到98、99、……一幅澳大利亚地图完成!从1数到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恍然开悟:一个孩子其实没法单独学数学。数学总是和阅读、绘画、地理、科学知识等掺在一起,就像几团颜色各异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可能分得拎清。于是,从此以后我总是把数学知识揉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引导他的启蒙。比如,我去意大利多洛米蒂登山,我就会考他连加连减:妈妈今天从米的高山出发,今天先上升了米海拔,又下降了米海拔,终于在山间小木屋住下了。那么,妈妈所住的小木屋海拔是多少米?他就会很有兴趣的算出来,妈妈现在在XX米高的山上。有的妈妈可能会说:但是我数学不好,找不到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数学的场景呀,你能多举几个例子吗?好吧毛豆在能够从1数到50以后,我就开始训练他“扫数”的能力。所谓扫数,就是一眼扫过去大概预估多少个的能力。在很多小学习题里,都会涉及到扫数的内容,扫数能力强的孩子甚至可以用直觉直接判定答案。为了练习这个能力,我在停车场对毛豆说:“现在,你看看从我们站的地方,到停车场另一个门口,用最短的时间告诉我有几个阻停桩?”他从一开始的犹豫、慢速,到后来一扫用几秒钟判断出前后误差不超过3个。这之后,我们开始刷一些数学思维题,他的速度才越来越快。所以说,如果孩子的起始点是在生活情境中练习的数学,那么肯定比一开始就刷题的孩子掌握的更快。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5岁去西双版纳徒步那一年,我有意识的把“数数”和“分类”结合在一起,这两者都是数学中的底层逻辑。走过西双版纳的橡胶林时,我对他说:“观察下,橡胶林的树怎么好像不太一样?”他看了看这棵、又看了看那棵,然后说:“有的树,树干上挂着小桶,在淌橡胶;有的树没有。”我鼓励他观察事物仔细。然后继续请他练习扫数的能力,对他说:“那你觉得,这样一眼看上去,是淌橡胶的树多,还是不淌橡胶的书多呢?”(分类练习)他看了十来秒,说:“淌橡胶的树多。”我说:“那不如我们边走边数,看淌橡胶的书有没有棵呢?”(计数练习)我们在湿度极大的原始雨林里开走,边走边数:“1、2……28、29……”你看,只要你明白了数理的逻辑架构是怎样的,自然而然就知道孩子需要掌握什么能力。生活中的场景太多了,比刷题丰富倍,不运用真的太可惜。我还经常给毛豆出一些科普与数学杂糅在一起的题。比如,我们玩过一幅大画,是这样写的:“这里是亚马逊热带雨林,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昆虫、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但是这里似乎混入了一个入侵者……你能否在它造成恐慌之前找到它呢?”我之所以选这道题,是因为它是一道极好的分类题。为什么说极好呢?是因为它其实考察了两个层次的分类!孩子发现一种解题思路不行,就必须用另一种解题思路重新分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练习。我们先说失败的那一种。刚开始,毛豆认为:嗯,既然题目里列出了6类动物,那我就找一找,哪个动物既不属于哺乳动物、也不属于爬行动物、也不属于两栖动物……总之这6种分类都不属于呢?令他失望的是,他眼都快秀逗了,才发现所有的动物都逃不开这6种分类。于是,在我的启发下,他开始换另一种维度思考:那么,哪种动物不属于亚马逊丛林呢?啊哈,这样一下子他就看出来了:是马!所以,大家看到了吗?数学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在教数学的时候顺便科普、想象、学英语、阅读……总之,千万别因为小学是分科教育,就把它割裂开来教!再比如空间想象力。关于空间想象力,废话不多说,先看看半年前难倒我们的一道题吧!看下图:这道题是这样的,过山车的轨道有一段被拆下来了。请填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这段大人用肉眼一看就知道照葫芦画瓢的轨道,如我所料,毛豆怎么填也填不上去。不过,正因为我有数学启蒙的科学加持,我才没有内心暗自酝气。这道题的实质,不就是换个方向看几何图形?为何对于5岁多的孩子还这么难?昂?是孩子笨吗?不,如果你觉得孩子笨,那肯定是大人笨,因为你get不到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能力是以自身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说人话就是:孩子只能理解从他这边看的角度,换个角度看世界,他真看不懂……思考能力都“自我”成这样了,情感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5岁以下的孩子一般而言只知道考虑自己的感受,而顾及不到别人的感受。这么看来,小小孩都有一点“自私”,当然不是真的自私,而是能力到不了。所以,我们要训练的就是:孩子从自身角度看几何图形,到能换其他角度去看几何图形。因此这道题出的非常巧妙。孩子得把书拿倒过来,一点点脑补“2-3”段的拱形,在另一个角度会是什么样。如果孩子还是不懂,可以把图形直接剪下来,让孩子度看一遍,孩子就秒懂了。在生活中练习也是极为容易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照镜子。我最一开始给毛豆空间想象力的启蒙,就是从这个最简易的游戏开始的。我带毛豆来到镜子面前,在他左脸上用彩色笔画一个小圈圈,问:“小圈圈在左边脸还是右边脸?”毛豆说:“左边。”再让他看镜子里呢?他一下子观察到“在右边!”然后再让孩子举左手、提右腿,毛豆一下子就明白,哦,原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位置也会不同了!大了以后,我们开始更综合的数学思维练习,比如叠衣服的时候,我会对他说:这里有3件背心,4件T恤,5双袜子,我们的收纳格每格能收纳3双袜子、1件T恤,我们一起往里装一装,试一试吧!当然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不总是可丁可卯地有标准答案,像他爸准会一股脑的把衣服全塞进去不分格,也没人担心他数学不好上赶着启蒙他,但是这个问题考察的其实是孩子的分类思维的高阶版。为了更好的训练分类思维,我也找到了一个更复杂的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倒塌的城墙》。如下图:“在这片土地上有三个不同的城市,因为地震的关系,城墙都倒塌了。每个城市都是由1个主城门、10座房子和1个市场组成,你需要帮助三个城市重新绘制城墙位置。可用三个主城门上的旗帜的颜色分别绘制不同城市的城墙。”我一看就叫好:这个游戏妙!最要紧的是给孩子脚手架,让孩子不觉得难。它考察了很多能力,一是手眼协调,二是分类,三是计数,四是规划!孩子需要把距离最近的主城门、房子和市场归到一堆去,于是孩子需要心里先有计划,计数到10后停止分类,再用线区分开,趣味又综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只会更多,只要你心中有孩子数学启蒙,就能找到恰当的时机。希望大家抛砖引玉!还有就是,孩子越小越不要太着急刷题。这么说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小孩子是具象化思维,看到、摸到、玩到才能理解,所以在游戏中玩是最好的。至于数学思维练习书,有空再给大家讲讲我们用过的,总之一定要游戏书,尽量不要在小时候选择刷题书!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逗比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