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是中秋,无锡民间俗称过八月半,花

2023/6/4 来源:不详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唐代诗僧·寒山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无锡民间俗称“过八月半”。中秋节是花好月圆亲人团聚的日子,无锡百姓历来十分重视。早上一定要吃桂花糖芋头,撒上些蜜汁桂花,红彤彤、香喷喷、甜津津的桂花糖芋头是老百姓的最爱。

到了中午,家里都要备上佳肴。有些人家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

中秋节的重头戏在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蜜幸福。晚饭后开始赏月,吃月饼、四角菱、藕,中秋赏月,吃藕不能切片,俗称“佳偶无匹”,梨也要整只食用,叫作“永不分离”。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吃月饼的风俗据说起于唐代,当时百姓有收早稻磨成米粉,于中秋节吃甜糯饼的习俗。宋代以后早稻逐渐淘汰,演变形成了中秋吃面粉制成的月饼。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有记载,那时仅是一种菱花饼状的点心。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过去无锡百姓家的小孩子,一到中秋节前,就盼着让月亮快点圆起来,等着吃月饼了。那时的月饼,大都是苏式月饼,只有五仁、百果、豆沙、椒盐、玫瑰等几个品种。苏式月饼不是很大,八个月饼卷成一包,用包装纸包着,上面还有一张画,画的多是嫦娥奔月,或是广寒宫。到中秋节晚上,吃过了晚饭,家里才会拿出月饼来,分给孩子每人一个。拿了一个月饼,孩子们却都不舍得吃。好像咬了月饼,这天上的月亮也会随着有个缺口似的。实在馋得不行,往往是先尝两口,然后慢慢吃。苏式月饼上会掉下很多饼屑,孩子们都会用手或用纸托着,把掉下来的饼屑舔得干干净净。吃掉了月饼,却是余意未尽,心里又开始盼着下一个中秋节快点再来,能再吃到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时节亲戚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无锡风俗中秋节要合家团圆,在外的人要千方百计回家共度良宵,毛脚女婿也要备月饼、烟酒、干点、水果上岳父家“张八月半”。以前无锡北门笆斗弄的徐嘉禾茶食蜜饯号,是无锡数一数二的大茶食号,中秋应时的月饼卖得特别好。他家有个规矩,中秋节后的农历八月十六,就全部收起来不卖了,决不会减价出售。

过去无锡乡下的农民是吃不起月饼的,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是自家做麦饼吃。所以无锡有句老话,“八月半,糖馅麦饼镬里熯”。一到中秋,村头巷尾四处飘散着麦饼的香味,很多人家一做就是几竹篮,亲朋乡邻间相互馈赠,增进感情。无锡吃麦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泰伯奔吴,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天下,来到江南荆蛮之地,途中所带干粮是一种圆饼。到了江南,泰伯将圆饼赠与当地百姓,百姓吃过后赞不绝口。为纪念泰伯,吴地百姓将这圆饼称为“吴苏麦饼”,后在鸿山一带流传下来。为表示对泰伯的敬仰,吴苏麦饼也像清明团子一样只用三种馅料:椒盐、猪油、芝麻,以此来纪念泰伯三让天下的事迹。

中秋之夜无锡还有烧斗香祭月的习俗。所谓“香斗”,就是专供点香的斗。斗是旧时量粮食的器具,是个方椎台体,就像是金字塔被削掉上面的尖尖一样,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而供点香用的斗,是用硬纸制成,形状有方椎形的,但大多是圆形的,这样做起来容易些。香斗大小不一,庙里的大香斗像桌面大,百姓家里的小香斗只有倒扣的大海碗那般大,再大一些的就像洗脸盆。香斗里面盛满香灰,家里一般没这么多香灰,就用细沙替代,把制成福、禄、寿等花样的香插在沙中。烧斗香祭月时,还要摆上芋艿、栗子、毛豆荚、月饼、水果等祭品,并放上小酒盅。当香被点着后,就会顺着香的形状慢慢地燃烧,散发出阵阵檀香味,一般可点三四个小时,既可作为祭月祈福,又能供人们观赏,为节日增添了乐趣。有些人家还将锡箔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烧化掉。中秋夜晚在庙宇、道院、尼庵或大户人家庭院里,到处可见置于高台上点燃的香斗,袅袅的轻烟向天空升华而去。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清代无锡诗人杜汉阶有《竹枝词》诗曰:“中秋良夜月华明,歌吹喧阗漏已更。别有香斗香绕处,疏钟余兴间鱼声。”

八月十五走月亮,是吴地妇女的风俗,清·顾禄《清嘉录·走月亮》记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菴,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无锡民间有“走月亮,粮满仓”的说法。就是在明月当空的中秋夜晚,姐妹妯娌,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遥望明月。无锡农村四乡八邻走月亮的人很多,大多是妇女和孩子,密密地挤在长满杂草的田埂上,像一条不见首尾的游龙在银光里扭来扭去。走月亮,没有目的地,直到尽兴而归,但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走累了,就趴在桥栏杆上,欣赏着月光下的河水。月亮照在河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放眼望去,眼前景物恰似一幅深色的月夜水墨画。偶尔有渔翁驾一叶小舟在远处慢慢飘来,渔火一星,竹篙一点,那倒映在河中的月亮便成了片片粼光,要待到小舟荡出很远,圆圆的月亮才渐渐弥合,不过总还会留些水的皱褶,久久不能抚平。

除了走三桥,农村还有摸秋的习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