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记王单单诗里卖毛豆的女人变了,雷平阳
2022/10/31 来源:不详昭通在秦以前为夜郎国管辖地,西汉夜郎被灭后纳入朝廷管辖,西汉建元六年到唐朝天宝年间,这一带被称为朱提县或郡。而南诏和大理两个政权相互在云南称霸,而昭通却一方面疏离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又有点抵制南诏和大理文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到了明代设乌蒙府,清朝改土归流后成昭通府。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昭通在我的印象中,可以用两个诗人的诗作来概括。他们分别是《诗刊》工作的诗人王单单,以及乡土诗人雷平阳。昭通的一些印象,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作中了解一二,虽然说仅凭几首诗歌很难让大众全面详细地了解昭通,但是留下印象就足够了。
1.关于王单单《卖毛豆的女人》中农村妇女形象折射的农村生活
提到农村,可能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是脏乱差,唯一值得称赞的就只有清新的空气了。其中在前些年,贫困县驻扎户最多的市之一就是昭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没能像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发展起来,而在王单单的笔下,一个贫苦小家子气的农村妇女形象只是一个缩影,只是这首诗塑造得更加典型。
《卖毛豆的女人》她解开第一层衣服的纽扣她解开第二层衣服的纽扣她解开第三层衣服的纽扣她解开第四层衣服的纽扣在最里层贴近腹部的地方掏出一个塑料袋,慢慢打开几张零钞,脏污但匀整这个卖毛豆的乡下女人在找零钱给我的时候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就像是做一次剖腹产抠出体内的命根子
不要怀疑,这个卖毛豆的乡下女人就是上个世纪甚至是这个世纪初真实存在的,家里穷,乡下唯一能够卖成钱的只有才上市时各种农产品,小菜、玉米、洋芋、毛豆、蚕豆等不值钱的东西。而对于她们来说,没有去外地就只能靠着这些小东西补贴家用。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是什么天气,不过在毛豆成熟时一般是八九月左右。我曾经看到过有人评论过这首诗说,谁在八九月的天气里穿四件衣服,这显得不合实际。让我来告诉你,在昭通除了大太阳的天气,早晚都会降温,一般从乡下进城卖东西的人很早很早就起来了,一方面是早晚真的冷,一方面是因为乡下妇女就习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可能和文化有关。
她们尽管看起来与城市格格不入,但是从诗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不免沾上些泥土污垢,但是匀整,细心观察她们身上的衣服也是洗的泛白,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整洁。在乡下,她们几乎无所不能,劈柴喂牲畜,种地背重物,完完全全是把自己当作男子汉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农村妇女形象,他们勤奋能干,特别能吃苦,她们整天忙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都在为各种各样的琐事忙碌着,但是她们不会抱怨。而农村生活更是充满了琐碎,当丈夫们出远门时,家里的一切都是妻子一个人承担,无论是照顾小孩,农田桑事还是其他的各种活,都是靠她们的双肩挑起来。
2.如今卖毛豆的女人变了
随着各方面努力,不仅使得原本不便利的交通变得更加畅通了,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今天几乎看不到王单单笔下那个典型的卖毛豆的女人了,更多的是走出农村积极融入城市的时代新女性的形象。如今一看,与外界接轨的她们外表形象已经变了,变得更像是这个时代的人,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份乡土里镌刻的质朴印记一直都在。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以往的贫苦妇女已经摆脱了原本身份,更多的是随着丈夫一起到了城市中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村青壮劳力的外出造成空巢村,几乎每一个村子都是只有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在家读书,很少能够看见年轻人在。我也不知道为此到底是该高兴还是忧虑。
3.雷平阳心中的泥土(乡土)
昭通的泥土以黄壤为主,俯瞰就是一片黄,其中有的带着些许红色,然而就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本土人民多年。这里出产洋芋、玉米、荞麦、小麦、燕麦、红豆、苹果等等,这些都是构成诗人雷平阳以及我的一生的东西。
《尘土》终于想清楚了:我的心是土做的。我的骨血和肺腑,也是土如果死后,那一个看不见的灵魂它还想继续活着,它也是土做的之前,整整四十年,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一直以为横刀夺取的、离我而去的它们都是良知、悲苦和哀求都是贴心的恩膏、接不上气的虚无和隐秘的星宿。其实,这都不是真的它们都是土,直白的尘土戴着一个廉价的小小的人形护身符
雷平阳对于故乡的情感很特殊,纵使他这些年常年外出,但是对于乡土的情感缺越来越浓,终于在一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心灵魂都是来自故乡的尘土构成,离开尘土什么也不是。或许有的人会给泥土加上各种各样的附加值,但在他看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土,而且有土就够了,不管其他,土就是土,就是不一样的。
是啊,昭通的土,一直在这里,养育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滋养着每个在外游子的灵魂。当黄土覆盖在老一辈亡故的尸身上时,他们的灵魂就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而灵魂莫名的吸引力引得从这片土地走出的人舍不得长时间远离。
滇东北的泥土见证了几千年来的兴衰,滋养着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它一直在这里,一直存在,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变。
结语
昭通是个很迷人的地方,可能有时候会有给我们一个个“惊喜”—不大不小的自然灾害。但是队伍生长在这里的人来说,独特得文化印记早已经深深根植。以上仅是两个人两首诗中呈现出来的,或许给你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是有就足够了。